“回音壁”——课堂故事案例(二)
姓 名:洪佳芝
所在支部:语言文学分院学生第二党支部
课 程:美学原理
任课教师:何金梅
在尼采《悲剧的诞生》中有这样一句话“构成人真正形而上活动的是艺术,而不是道德。”对于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才疏学浅的我将这句话理解为:要以审美的眼光去生活,将人生艺术化。
那么如何理解和过好艺术化的人生呢?本学期,我在何金梅老师的课堂里找到了一些解答。朱光潜先生《谈美》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现实与艺术辩证关系的文字:“严格地说,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,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,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;反之,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,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,无创造、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。”换而言之,人生是一种广义的艺术,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,使其获得更多美学上的意义。何老师曾在课堂中问我们:“吃是不是一种美学?”有人回答说吃是人欲,是俗物,不能被称为美。也有人说在环境优美的地方消费是美的。一时间各种答案蜂拥而起。后来老师给出的回答是:吃饱不是美学,有“品质”的吃才是美学。这里的“品质”不单指用材、味道等,也可以是因为菜出自同样贫困却大方接济你的邻居之手,又或者是街头角落虽是苍蝇馆子里却承载童年记忆的菜等等。在享用那些食物时,人们得到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,更是心灵上的愉悦。像这样非功利性的愉悦便是美的最高层次自由的表现。除“吃”外,生活的其它面也处处展现着美感。
在众多“情趣”中,人格美是最为重要的。它可以表现为爱国诚信敬业友善,也可以是“五讲”“四美”“三热爱”又或者其他。它超越了纯物质的世界,是中国当代人对生命艺术化最高的追求。守在落后乡村教学点的王明玉、蜗居陋室却心系群众热心助民的老党员郭口顺……他们身上都闪耀着美的光辉。坚持信奉被定义为“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”的共产主义,高举经过历时漫长洗礼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,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为两个百年目标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。作为新时代的公民、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、肩负祖国未来的青年,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追寻这种艺术化的人生。
人生苦短,千万别做个乏味的人。
